清明連假幾乎都在農地,我跟Tony有個體悟:還是中壢的家比較溫馨。
這是甚麼樣的原因呢?可能是因為中壢的家有著自己所熟悉的物品,有一種安全的氛圍,
而農地的家雖然比較大,如果只有我們這一家子二大二小來居住,又顯得太大,
甚至講話都有回音,各自有各自的活動空間,不會相互受到干擾,但彼此之間似乎少了一種親密感,
這讓我重新思考「家」的定義。
小時候,曾經有一段時間很不喜歡我的家,因為總覺得它很小很擠又很舊,
我跟我弟非常喜歡往伯父家跑,伯父家相當寬敞,伯父有時會開玩笑的問我:你要不要當我家女兒呀?
當時的我都會不吭聲,然後笑一笑就趕緊跑開,其實內心的我是多想到伯父家住,
似乎有種認知是只要到伯父家就可以吃香喝辣,以前多羨慕我的堂弟堂妹呢!
等到我高中離家讀書時,我才真正愛上我的家,更精確的說是更愛家人,
家不應該是用新舊來評斷,更重要的是住在這個家的家人,能夠跟家人在一起是多幸福的一件事,
那怕那個家又小又舊,不是嗎?
時間再往前推一些些,前幾年在台北的家實際坪數僅有20坪上下,它是一個新大樓,
環境幽美,也靠近河濱公園,當時只有我跟Tony兩人,我們很喜歡到河濱公園散步,
這樣的空間雖小,不過也覺得挺舒服的;
中壢的家實際坪數有30坪,現在有兩隻寶貝加入,這樣的空間剛好,即使有時顯得凌亂,
地上經常不是書本,就是玩具,但我喜歡小朋友幾乎就是在我旁邊繞來繞去;
農地的家坪數有60坪,客廳、餐廳、廚房都相當寬敞,採光明亮,
這是一個理想中的房子,是由我們與公婆共同討論規畫出來的房子,
的確非常符合我們的需求,但我發現這個家適合家族或是朋友聚會,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落,
看電視、聊天、發呆、打球、散步都可以隨心所欲;
這個家的環境適合養老,因此公婆相當喜歡居住在這裡,
而我們可以當作是到郊外遊玩或是住民宿,一個不用門票,不用任何收費,也能和家人一起聊天,
又有點熟悉的戶外景點。
家,是一個家人情感聚集的空間,也是一個充滿熟悉感的地方,
只要有家人彼此間的情感聯繫,不論是何處都可以是家,倘若少了家人間的聯繫,家也只是一個空殼罷了,
即使這個家是個豪宅也是枉然。
一走進大門就可以看見的客廳。
大門的左手邊放置電視櫃,原本這邊要隔一個和室,為了省錢與讓空間更寬敞,後來作罷。
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餐桌與廚房。
廚房真的很大,幾個媳婦一起做事都不會覺得很擠,如果空間允許,我很喜歡這種雙L的設計。
這個餐桌是Tony特地到新竹挑的,如果是在詩肯柚木買的話,可是不便宜,不過這一個相當物美價廉,全家人都好喜歡!